1.职业健康检查的定义
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针对劳动者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和健康损害进行临床医学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和可能的其他疾病和健康损害的医疗行为。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包括个人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及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根据《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的规定,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在职业健康检查结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包括劳动者个人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和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书面告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将劳动者个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等情况书面告知劳动者。
2. 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
(1)早起发现职业病、职业健康损害和职业禁忌证;
(2)跟踪观察职业病及职业健康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分布情况;
(3)评价职业健康损害与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及危害程度;
(4)识别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高危人群;
(5)进行目标干预,包括改善作业环境条件,改革生产工艺,采用有效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对职业病患者及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人员的处理与安置等。
从以上目的可以看出,职业健康检查报告是判断劳动者健康状况和解决职业病纠纷的重要依据,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及劳动者自身都应仔细阅读职业健康检查报告,正确理解报告中的结论,那么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结论都有哪些,又应如何处理呢?
3.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结论及处理方式
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结论一般分为5种:
目前未见异常:指的是本次职业检查各项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可以从事该岗位工作或继续从事原岗位工作。
复查:检查时发现与目标疾病相关的单项或多项异常,说明需要立即脱离该岗位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一步复查核实相关检查项目。例如接触噪声的劳动者:建议脱离噪声环境48小时后进行复查。
疑似职业病:检查发现疑似职业病或可能患有职业病,不宜从事该岗位作业,建议到职业病诊断机构进一步诊断。
职业禁忌证:检查发现有职业禁忌的患者,说明不宜从事该岗位作业,建议脱离原岗位作业。
其他疾病或异常:除目标疾病之外的其他疾病或某些检查指标的异常,可以继续从事原岗位作业。对于体检结果中的“其他疾病或异常”,建议受检者到综合性医院复查诊治。
最后希望每个劳动者拿到体检报告后都可以仔细阅读,关注职业健康,争做健康达人。